守望与奉献铸就教育科研网络基石|CERNET 30周年
CERNET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这样一个群体: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兴趣驱使他们投身互联网世界,与CERNET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搭建网络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校园和地区网络,推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创新--他们,就是CERNET各节点的建设者和运行者。伴随着CERNET,他们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出奋斗、拼搏和守望相助的纯粹底色。
坚守初心
将互联网种子播向中国大地
1994年,在筹备节点建设之时,CERNET开展了互联网主干网相关的技术培训,各节点的筹建者、管理者--CERNET节点高校的老师们从全国各地来到了清华大学学习。培训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他们知道了互联网,了解了TCP/IP协议,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当地,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校园网建设。在这遍布全国的网络建设中,一支高水平的互联网运行管理技术队伍随之诞生了。
CERNET培育了我国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首批用户,为我国互联网的普及与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万事开头难。在CERNET建设之初,各个节点筚路蓝缕。在人才、资金和技术都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运行者们的工作常常陷入困境。设备如何调试?技术如何实现?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节点网络建设的每一步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看过很多科幻小说。我回想起来,小说里讲到飞上太空、坐上高速列车……很多对未来高科技的幻想都成为了现实。但却唯独没有看到过对互联网的畅想。”兰州核心节点主任陈文波这样形容 CERNET工作的“新”与“难”。
在对互联网的前瞻认识和建设网络的坚定信念支撑下,运行者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其中,西部高校节点的运行管理者们带领团队排除万难,投身节点运行的一幕幕场景,就是CERNET各节点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缩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拉萨核心节点主任尼玛扎西,是西藏“入网”的见证者和助推者。1997年,他在外地参加学术会议的途中,偶然与CERNET专家畅谈起西藏节点建设的可能性,并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够改变未来的发展机遇。于是,接受挑战筹建节点,开创西藏自治区区域性接入互联网的先河,他感到责无旁贷。
在建设拉萨核心节点时,尼玛扎西和团队发现,64K线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他们转变思路引入卫星通信技术,实行“天地合一”技术方案,打破当时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卫星信道不能用于互联网环境”的说法,实现了成都到拉萨的2M互联网通信。
节点建成后,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又迅速投入到邮件服务、网站建设等一系列服务建设中。为了跟上大部队,他们加班加点研究资料,没日没夜地钻研技术,手动设置Unix系统的Sendmail邮件传输代理、建设DNS域名解析服务、利用HTML语言搭建起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网站服务。
在拉萨节点的辛勤灌溉耕耘下,CERNET播种的计算机网络建设种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为西藏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借助互联网为西部的腾飞插上翅膀,西藏并不是唯一的范例。
“我们在建设初期遇到过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二是资金严重匮乏,三是知识一片空白。”乌鲁木齐核心节点主任吴向前回忆道。为此,他派人到内地高校学习培训,通过不断地打报告、引起各方重视来筹措资金,请CERNET专家传授网络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吴向前带领团队排除种种困难,把乌鲁木齐节点建了起来。
“1995年,我去北京见到了吴建平教授,并提出正式加入CERNET。”呼和浩特核心节点原主任吴承勇回忆往事。当年年底,两台SUN服务器、一台CISCO 2511上联到北京邮电大学,标志着内蒙古大学校园网的诞生,也标志着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接入了CERNET和互联网。
1995年,CERNET在国内首次开展路由器技术培训
2000年左右,呼和浩特节点又承担重任,开始推动城域网建设。吴承勇表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各个学校引入呼和浩特节点”。当时,呼和浩特节点的出口带宽仅为 2M,远远不够。对此,他们决定自己进行光缆铺设。50公里的光缆仅依靠学校力量难以完成,节点团队合议后找到电力部门,解决了运营信息费。网络建成后,大家纷纷表示:“内蒙古也终于不‘偏远’了。”
中部、东部高校节点的运行者们,同样热火朝天地投身节点建设,为高校、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
在中部的武汉核心节点, 华中科技大学依托CERNET节点,“很好地推动了学校校园网的高质量建设,为学校在网络前沿技术方面的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实验和测试环境。”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核心节点主任于俊清表示。
在东部的深圳,依托CERNET节点,深圳大学做了很多探索。“我们做的‘6’搜和‘6 世界’,一度在高校中非常领先,还实施了IPv6 访问性能监测和深圳地区高校网站IPv6支持情况监测。项目资金投入不多,却有了实质性效果。”深圳核心节点原主任张凡说。
南京核心节点主任陶军介绍,东南大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CERNET的支持,比如中外文文献检索就是依托CERNET所提供的优质网络环境,为全校师生提供130多个数据库平台服务。CERNET还承担了校内科研院所、院系的网站和服务器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工作,“这些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陶军表示。
CERNET光纤网的建设同样凝聚着各节点建设者们奋斗不息的身影。
1999年,CERNET遇到了发展中的通信线路瓶颈,教育部启动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高速光纤传输网络。翌年,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组建了10支队伍,进行节点之间光传输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助理尚群被委以重任,他带领团队负责完成从武汉至郑州、郑州至北京的光纤铺设任务。“下了飞机我就上了一辆满载设备和工具的面包车。这个四个轮子的大沙发一直陪伴我们,一站接一站干活,40多天后我才回到了北京。”路途艰辛,但不虚此行,尚群收获的乐趣和成就感,无以言表。
就此,CERNET迈出了从弱到强的关键一步:采用先进的DWDM/SDH技术,建成覆盖全国20000多公里的高速光纤传输网。
“CERNET光纤网的开通是革命性的。”早在 2000年,兰州大学的学生宿舍上网工程就把 100兆的带宽接到学生的桌面上。光纤打通之后,一个8人间的宿舍至少有6台电脑可以上网。“同学们与天南海北的同龄人畅通交流不再只是幻想。”陈文波表示。
艰辛卓绝的发展历程中,还有CERNET节点高校之间的同舟共济。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这也成了多年来CERNET的传统。
1997年 ,为确保西藏节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尼玛扎西来到位于电子科技大学的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这段学习经历极其宝贵,为他参与建设 CERNET拉萨核心节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了克服难题,我们经常拨打长途电话寻求帮助,尤其经常请教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们,他们的答疑解惑帮助我们克服了初期建设的种种困难。”尼玛扎西表示。同样,济南核心节点原主任葛连升至今都对CERNET专家委员会、清华大学团队和东南大学团队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山东大学网络和信息化工作以及山东省教育科研网建设和发展,所有成绩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30年来,全国各节点的运行者们扎根CERNET,他们播种、耕耘、开拓、创新,书写了各节点蓬勃发展的建设篇章。
2003年CERNET主干网运行工作会议(38所高校核心节点运行管理技术骨干参加)
他们推动科研创新。CERNET不仅是一个基于成熟技术的工程,还带有科研项目的背景,具有探索性的建设目标,给了高校师生良好的探索和创新环境。30年以来,全国上百所高校的数万人参加了CERNET、CERNET2等一系列国家重要项目,数以千计的青年科技人员得到了锻炼。
他们推动学科建设。各节点基于CERNET开展网络学科建设和网络技术研究,让众多师生有机会深入学习互联网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据CERNET 专家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教授龚俭回忆,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02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在运行时遇到了数据传输的挑战。CERNET为项目的数据传输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将国际空间站的数据通过美国NASA的网络传到地面,经过美国能源网转到位于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再从那里通过欧洲科研教育网转到CERNET位于清华大学的主节点,再到位于东南大学的超算中心去做物理解析的计算,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再如,CERNET为东北大学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据介绍,依托CERNET,东北大学在课程更新、课程资源获取、课程管理等方面有更多新形式的探索。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等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先导者。
他们用拼搏和奋斗共同织就CERNET的三张大网,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地区甚至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运行者而言,日常工作就像是一场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网络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的时候,他们就安心了:这是他们日夜守护和无私奉献所结出的甜美果实。当研发的应用被广大师生使用,并收获阵阵好评的时候,就是他们内心最感动、最难忘的时刻。在工作中,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时刻,而更多的是细水长流,是风雨中的坚守,和特殊时期的守望相助。
人才摇篮
从CERNET使用者到运行骨干
CERNET不仅是提供网络连接的平台,更是全国众多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CERNET设计者和建设者的专家们躬身力行,传递互联网技术,传承CERNET精神;一是一批批互联网技术人才在大学里通过CERNET和校园网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长为千禧年后教育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CERNET开拓者的专家们如今还有很多依然在岗位上坚守。“每年的年会我们都能见到吴建平老师,李星老师、马严老师、李芝棠老师熟悉而亲切的面孔,”CERNET郑州核心节点主任张子蛟感慨道,“人的一辈子也就3个30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大家都在一起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仔细想想,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啊。”
CERNET先驱们勇于探索、团结一致和恪尽职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代的运行者们。在吴建平的带领下,CERNET这个平台形成了一条凝聚人心的无形纽带,将省内、省间和全国高校的网络中心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李星兢兢业业、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给许多运行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深圳核心节点NOC负责人、深圳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江魁还记得他刚入行不久的一件事。当时,深圳地区线路要从两条2兆的带宽升级到155兆,如果线路调试通了,节点就会收到CERNET国家网络中心的电话。那晚,江魁在办公室值夜班。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电话铃声响起,江魁接了起来,听筒传来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喂,你好,我是李星”。在和江魁确认设备和线路一切正常后,李星才放心地挂了电话。
事后,江魁才知道,李星竟然是CERNET的设计者之一,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运行技术的管理、甚至节点网的路由器都是他亲手配置的。这件事让我很震撼,李星老师这种实干的精神,对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江魁表示。
30年来,在CERNET平台上,这批建设者和运行者们不断历经试炼,获得大展鸿图的机会。
一批优秀的CERNET管理人才陆续走上学校管理岗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曾任沈阳核心节点主任的王兴伟,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担任上海核心节点主任的管海兵,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担任武汉核心节点主任的于俊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同时,一批批通过CERNET看世界的年轻人,在专家前辈的指引下成为了建设校园网的工程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长期的积淀,成为研究、建设CERNET的专家。
与CERNET的相识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对太原核心节点原主任任新华而言就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经留学美国主修计算机专业,正是在第一次CERNET建设研讨会上,他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了个人兴趣和事业的结合点。多年来,任新华参与了太原核心节点和山西省教育科研网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我对CERNET很有感情,要感谢CERNET,是CERNET重塑了现在的我。”
CERNET在实战中为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技术人员,尚群、于广辉、姜开达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1994年到2024年,是尚群努力工作的30年,也是他一边为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做贡献,一边与CERNET一起成长的30年。
“我们跟随前辈专家‘学成出山’,并依托CERNET的平台聚集在一起,为全国高校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干得热火朝天,乐在其中。”尚群说。
他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书本与实践融会贯通。在参与CERNET、北大校园网建设的过程中,书本知识在他的头脑逐渐明朗起来,知识终于成了力量。尚群在CERNET10周年、20周年的CERNET学术年会上都被评为优秀个人。
1996年,正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大二的于广辉成为学校计算中心的科研助手。在这之后,于广辉便与CERNET交织在一起,共同成长。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CERNET及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网络带宽的升级历程,以及 CERNET在下一代互联网和未来互联网的研究工作。
“CERNET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习和动手能力。作为一张服务教育和科研的网络,CERNET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师生和网络从业者提供一个自由且有价值的试验环境。”于广辉说。
目前,于广辉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总工程师。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所从事的这份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超自己的预期。
200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姜开达加入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由于上海交大是 CERNET华东南地区的核心节点,姜开达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CERNET大家庭。
姜开达与中心团队在汪为农教授的带领下,不断攻克难关,沿着网络管理、IPv6和网络安全等方向深入研究、拓展实践。对早期的网络管理工作,他始终难忘:“我和汪为农老师一起在CERNET上研究僵尸网络,去各个老师电脑上抓样本。”有了样本,才能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阻断,避免僵尸网络大规模扩张。
在他看来,个人的成长和CERNET的成长紧密相连。目前,姜开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早已成长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专家。
2011年,CERNET组织校园网真实源地址验证管理系统技术培训
30年来,CERNET组织的各种交流和学习研讨活动,是运行者们寻求帮助、分享经验、拓宽眼界的绝佳平台。在深入畅通的交流中,CERNET运行者们在专业上不断精进成长。
其中,CERNET年会是于广辉最期待的活动之一。除了在会上聆听专家和同行的分享,还能在会后与其他高校的战友深入讨论各自正在推进的项目,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他感到非常真切:“大家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较高的共性,交流可以使我们避免未知难题,分享好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我们毫无保留。”
尚群、于广辉、 姜开达的经历, 是众多与CERNET一同成长的网络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因兴趣而加入,因责任而坚守、扎根在CERNET各节点;他们最初跟随专家的步伐学习,随着业务的精进、能力的提升,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长为高校网络和信息化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汇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智慧,共同推动项目的研发与实施,实践着大团结、大协作的有组织科研模式,推动CERNET持续成为互联网科技人才的成长摇篮。
继往开来
持续做互联网的创新策源地
从几个城市百所高校K速连接起步到G带宽覆盖全国所有城市高校和教育机构,从互联到移动互联再到万物互联,从建构中国教育开放协作发展新格局,到服务贡献教育数字化,到开辟知识社会智慧社会新天地,CERNET的30年,离不开每一位铺路者和架桥人的心血。
“三十年不见功名而自有丰碑高耸,八千里无视云月但知风雨兼程。”葛连升深情地表示。
30年来,CERNET探索了全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互联网创新人才。一批批的运行者们与CERNET相伴成长,见证CERNET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同CERNET结下了深厚感情。展望未来,CERNET事业能够继往开来、蒸蒸日上,是他们的共同愿景。
“祝愿CERNET继承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吴承勇提出殷切期望。
CERNET精神的传承永远不会过时。“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许正是当年那些专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们当年看我,或许正如现在的我看待后来者。现在,我更应该给新一代的年轻人一些力量和能量,推着他们向前跑。”尚群表示。
多年来,CERNET犹如一片滋养创新的肥沃土壤,推动了中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提升了我国在互联网国际治理领域的话语权。未来,运行者们希望,CERNET作为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研究平台,应该发挥更大的能量。
“CERNET是我国争夺互联网国际治理话语权的‘国之重器’。”广州核心节点主任陆以勤表示,“面向未来,CERNET应定位‘国家教育信息化和科研活动的网络空间’,在传统网络基础上,扩展为包含数据、算力和应用的综合系统。希望CERNET在做好自身网络体系结构和互联网协议升级换代的同时,还和新技术融合发展,满足高层应用的需求,并提供更为丰富的增值服务。”
“依托CERNET,我国取得了很多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话语权,并参与了国际多项RFC标准制定。我对CERNET从跟跑到并跑最终实现领跑,未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很有信心。”陶军表示,他希望CERNET和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并解决教学科研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科研教育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空间。
谈到未来在互联网上新的探索,就不得不提CERNET的第三张大网--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目前,我们已经逐渐了解了FITI,并一致认为FITI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将为高校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模拟试验的能力,期待能在FITI上进行更多有趣的试验,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应用能在FITI实现运行。期待年轻人了解并使用FITI,试验天马行空的想象。”尚群说。
于广辉也对FITI充满期待:“如果FITI在未来能够对外开放,那么学校将能够给予这一平台开展更多类型的模型试验,如针对3D网络调度的研究,就可以利用FITI这张覆盖广泛的网络进行多种不同的应用模拟。”他表示,希望能让学生充分使用和接触IPv6和FITI,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建设能够通过CERNET运行的各种应用。
对未来CERNET的运行者们,尼玛扎西这样寄语:“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实现个人的价值的同时,为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